> 技术 >

全球快看点丨从青海阿奶的香包说起

时间:2023-06-22 10:16:45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阿奶们好手艺啊!”

“看到了就买一个吧,阿奶们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不容易。”


(资料图片)

“老一辈的阿奶们手真巧,做出的一个个精美玲珑的香包真好看!”

“好喜欢阿奶们做的香包,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想跟青海阿奶们学一手正宗地道青海香包!”

“看到这些香包,想起了我去世的巧手奶奶!”

“希望青海香包能一直传承下去!”

6月21日,西宁晚报发布《青海阿奶的香包来啦》短视频,普通的布料在阿奶们的手里,变得栩栩如生,十分灵动,令人叹为观止!有网友说:以前的老手艺现在又火起来了……

这几天的西宁,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青海阿奶们的身影,她们手拿琳琅满目的香包架子走街串巷,成为夏都西宁的一道风景,香包也成为大家颇受喜爱的端午“节气产品”。

78岁的郭月菊花、陈占花和72岁的崔秀珍阿奶们缝制的“十二生肖”“针毡”“大绣球”等香包,备受市民喜爱。网友纷纷表示:“这真是青海一代人的回忆!”

形态各异的香包烘托出端午的祥和,让许多人都感受到:传统文化味儿,又回来了。

在湟源县丹噶尔古城附近,香包一条街让记者印象深刻。近百名青海阿奶的各色香包让大家啧啧称奇。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相间中,一股股香味扑鼻而来。当地一位学者说,湟源本地几乎每位女性都会缝制香包,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的特点,使其在湟源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河湟刺绣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动物世界、花鸟鱼虫、生活纪实等题材,展现精湛刺绣技艺的湟源香包是河湟刺绣的典型代表之一。2015年湟源香包列入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物品,香包寄托了劳动人民避灾、祈福的朴素心愿,在当地广为流传。就在前几年,香包等传统手工艺品,普遍陷入困境,成了逐渐远去的记忆。做了多年的香包,郭月菊花阿奶说,香包是手艺活,现在的年轻人不感兴趣,因为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坚持下来,一针一线急不得。

以前总觉得“土里土气”的传统民俗文化,如今,何以能重回我们的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想起,今年的元宵佳节,湟中区鲁沙尔镇高跷在短视频平台刷屏走红。“社火重新走红,也体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春节、元宵节、端午等传统节日,重新成为非遗展示和民俗手工艺品大放异彩的舞台,这背后是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差异化呈现,展现了老传统与新变化水乳交融的变化趋势,承载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和全新阐释,端午传统民俗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和地域特色,定将绽放出新的色彩。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自2006年以来,青海陆续公布了6批次33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级非遗名录项目达2904项,其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此外还有众多省市县级非遗。

它们中的许多依然等待被挖掘和激活,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手工技艺赋能,非遗文化必将传承不辍、历久弥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