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门草厂头条2号院狭窄的过道进入院内,眼前豁然开朗。一处古朴花园,隐藏在老城平房院内。
(相关资料图)
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一片坍塌的老房废墟。又脏又臭的废墟,逼得面向院落的居民只能将自家窗户用塑料布全部封死。而院落花园改造完成后,几户居民不仅将糊在窗上的塑料布撕下,还专门把临院的窗户全部更换成了大扇的推拉窗。天气晴暖时,一扇扇朝向院落的南窗被居民们打开,清风徐来,小院美景尽收眼底。
北京的城市治理,早已深入背街小巷。治理提升效果如何?不妨到胡同去逛逛,推开一座座小院大门,听听居民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经过治理提升,红墙白塔、竹影婆娑的百年胡同“宫门口东西岔”已成为北京最美街巷之一。本报记者 刘平摄
老胡同来了拍婚纱照的年轻人
“二楼能看见白塔的座位空出来了吗?”中午12点刚过,位于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的网红餐厅“悠航”已是座无虚席。面对不断推门涌入的顾客,服务员不住口地解释:“现在没空位了,您稍等一会。”
在2022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评选中,可赏红墙白塔、可观竹影婆娑、可品中西美食的百年胡同“宫门口东西岔”榜上有名。您可能想不到,从违建遍地的乱巷变身“最美街巷”,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2020年6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正式启动。这也是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地之后,西城区实施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更新项目。
想发展,先减量。“减量,就是要尽量去除与胡同历史文化风貌不和谐的各种元素。想在胡同中做减法,拆违释放空间是第一步。”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立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胡同整治前的照片。东西岔两条小胡同加在一起只有600米长,路面最窄的地方才4米宽,违建多达22处。胡同里120个门牌号中,60个是卖小商品的门脸,光是理发馆就有6家。
整治伊始,部分居民对拆违不理解。一位老爷子,在胡同街面上圈出一间小屋,盖起了淋浴房。在老人家门口,记者看到了如今依然保留在房檐下的水箱。“也不是什么热水器,就是个汽车水箱。老爷子每天用水箱里晒温乎的水洗澡。”张立解释说。一听要拆违,老人很抵触:“你们拆了我的淋浴房,我上哪洗澡去?”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着户型图想办法。最终,老人的卫生间经过改造,加设了能全天使用的洗浴热水器,洗澡比以前更方便了。老人的态度有了转变,违建得以顺利拆除。
违建拆除了、架空线入地了、老门扇保留了、老山墙恢复了,胡同环境的改善,引得全新的业态争相进驻。明清时期就是民众自发形成的小商业区的宫门口东西岔,又恢复了往昔的商业氛围。张立推开胡同中一扇店门,将记者带到了二楼的大玻璃窗前。坐在窗边一抬眼,远处的白塔如画般映入眼帘。2022年10月,主营精酿啤酒和汉堡的网红餐厅“悠航”相中了这块宝地,经过一番改造,开起西餐厅。赏着白塔,吃着西餐,不少年轻人赶来打卡体验,等位是常事。
网红咖啡来了,精品餐厅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食客也奔着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来了。为了保证本就不宽的胡同能够顺畅通行,西岔胡同实施机动车“禁停”;而东岔胡同则干脆改成了步行街。“最近我来逛,发现来胡同深度游的人多了,还有不少年轻人专门来这里拍婚纱照。”张立告诉记者,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整治提升重新亮相后,已成为游客体验老北京厚重历史的“网红打卡地”。
自2017年起,北京先后开展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让百姓家门口的面貌焕然一新。架空线入地了,占道违建拆除了,青砖灰瓦、木槛朱门的胡同原貌显露出来,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3286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同时,1037条维护类背街小巷做好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市统计局调查显示,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93.5%。
辖区公司老总主动要当小巷管家
“遛狗呐?要纸吗?”6月2日,正在往宠物粪便抽纸箱内塞废纸的梁萍一眼瞥见街头的遛狗人,赶紧开口询问。
“梁姨,我们自己带着纸呢。”遛狗的人主动举起手里捏着的纸,让梁萍放心。
夕照寺西里主巷只有155米长。2017年,梁萍主动申请,成为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巷管家。她也是全市首批小巷管家之一。
刚当上小巷管家的梁萍,别提多难了。
作为北京首批“小巷管家”中的一员,梁萍每天都要在自己负责的夕照寺西里主巷上巡视几个来回。
2017年,东城区龙潭街道在全市率先招募小巷管家,邀请党员群众认领并巡访家门口的街巷,随手解决或协调各类事务,通过“巡、访、做、报、记、刷”,实现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想、自己做,让整治提升后的背街小巷更多地实现居民自治。
为了改善街巷环境,梁萍所认领的小巷——夕照寺西里主巷前后进行过9次违建拆除。
刚被拆了自家违建的几位居民,窝了一肚子火没处撒气,瞅见了正在街巷清洁环境的梁萍,一拥而上。冷嘲热讽如连珠炮一般向梁萍袭来。“回家待会儿好不好,没事干了?闲的!”
梁萍含着眼泪从街巷走回家。但第二天,她鼓起勇气再次走进街巷,开始了例行巡视。
违建拆了,梁萍每天把街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居民窗根儿底下新建的花坛,她把手伸进花丛里捡拾垃圾;看见有人乱停车,她第一时间跑上前劝阻。
街巷环境越来越好,曾经对拆违存着抵触情绪的居民感受到了变化:没了违建遮挡,家里变成了阳光房;总是郁郁葱葱的花坛,让大家推门见绿;没了乱停的车辆,老人孩子都有了休憩玩耍的空间。
居民对小巷管家的态度渐渐转变。梁萍惊喜地发现,“街上跟我打招呼的人多了,给我笑脸的人多了,对小巷管家认可的人多了。”
每天上下班,北京赛克德利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斌都会路过梁萍负责的夕照寺西里主巷。眼见着有了管家守护的小巷环境面貌越来越好,王斌斌在惊讶之余,也动了心思,自己能不能也为每天工作的小巷尽一份力?
不久后,这位企业老总也当起了小巷管家。走在街头,他抬头观察架空线是否脱垂;乘坐电梯,他竖起耳朵仔细辨别是否存在异响;看到公司附近的十字路口每逢早高峰都车多拥堵,他带着员工一起到路口维持秩序。就连他正在上中学的女儿,也和龙潭地区的孩子们一起当起了“街巷小管家”。
来自企业的“小巷管家”王斌斌,不光自己热心管理街巷事,还带领本公司和外单位员工一起利用休息时间积极“管街理巷”。
如今,小巷管家早已走出发源地龙潭街道,在全市范围内铺开。目前全市共招募小巷管家4.2万人,一些过去“单打独斗”的小巷管家还升级成抱团联动的“小巷管家团”。
“盖违者”给“拆违者”送锦旗
“自家违建被拆了,还给人家拆违的人送锦旗表示感谢,这样的新鲜事就发生在这个院里。”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手帕社区工作者韩长辉给记者讲起了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的“变形记”。
2021年9月,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启动系统化治理,拆违成了首要任务。16户居民,违建6处,总违建面积约50平方米。
拆违的消息刚一传出,短短一个月的工夫,15号院的居民就给12345热线打了30多通举报投诉电话。
不如将居民请到议事厅,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院里没有晾衣服的地儿,能不乱搭吗;枯死多年的老树也不砍,孩子们都没有活动的空间;拆了厨房,我们上哪儿做饭去……第一场议事会开下来,20多位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吐槽,工作人员忙不迭地记录。
一场场居民议事会组织下来,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们听明白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部分居民的居住空间狭小,无法满足做饭、如厕、洗浴等日常生活需求。看来,只有通过院落功能挖潜,满足住户基本生活需求,才能打消居民对拆违的顾虑。
于是,街道和社区请来设计师与责任规划师,将拆违与民生问题视为一体,拆违、改造同时进行。
很快,“一户一策”,一张张规划设计图呈现在居民面前——拥挤不堪的单层平房,经过设计师的妙手改造,成了能够嵌入厨房和独立卫浴的二层空间;院内增设晾衣装置,同时给孩子们挤出休闲空间……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一一得到满足。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以为一年半才能完成的拆违,竟提前8个月完工。“居民还给我们送过来了两面锦旗。”韩长辉了解情况才知道,违建拆除后,小平房按照设计师的图纸那么一改造,房租几乎能翻倍,居民们成了治理最直接的受益者。
与传统治理体系中自上而下的单向、指令式管理不同,近年来,北京背街小巷治理提升更加注重激发群众主体自治活力,让居民围绕家门口的一街一巷、一院一景贡献智慧,形成在共商中征民意、在共治中启民智、在共享中满足民愿的治理新格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时期,城市社区议事厅已实现100%覆盖。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大事记
1
2017年,北京启动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计划,开墙打洞、私搭乱建、胡同乱停车、堆物堆料、电线凌乱等乱象,逐一整治。
2
2017年,“小巷管家”从东城区龙潭街道发源,并在全市铺开。至今,全市已招募小巷管家4.2万人。
3
2017年,东西城背街小巷整治率先引入责任规划师。2019年,《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对外发布,本市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
4
2020年,第二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328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
5
2023年,为期三年的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再启动。按照新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全市5393条背街小巷将按照精品、优美、达标街巷标准,分类治理、持续推进。
亲历者说
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
要“面子”,更要“里子”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城市环境秩序、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安全,也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
2017年,北京从核心区开始,逐步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程。违法建设、开墙打洞、路面破损、堆物堆料、乱停车、占道经营……整治之初,围绕这些问题,对街巷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我们逐步挖掘各类人群在街巷整治中发挥的作用。”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说,基层干部当起了街巷长,搭建起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社区里德高望重的党员,在商户中有威望的代表,当起了“小巷管家”,从百姓的视角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最终推动解决问题。
“但在街巷治理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陈志娟举例说,有时政府下了挺大功夫和力气把街巷整治得干净整洁了,但老百姓却不太买账。大家反映,虽然街面上看起来美了,但是在居民生活便利性方面却没什么改善,走进居民院里,还是老样子。
2020年,在第二轮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过程中,市规自委探索聘请责任规划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按照北京城市总规的要求来对街巷整治方案进行把关,使得街巷整治更符合百姓实际需求。同时,社区议事协商也被引入街巷治理,提前吸纳百姓的意见、建议,“一街一策”为居民量身定制街巷治理方案。“这样,就使得街巷治理方案落地后,老百姓更能接受,街巷治理效果更好,背街小巷治理更得民心。”
街巷治理绝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2023年,本市启动了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特别关注街巷功能,对街巷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文化有传承、绿化美化有品质、生活休闲有空间、便民服务有配套,背街小巷才能更加美好、便捷、安全、舒适。”陈志娟说。
记者手记
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悟,每一次深入背街小巷采访,记者都有不同的感受。
从胡同拐入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满院的绿意似乎让气温都下降了一二摄氏度。怪不得叫25℃小院,贴切!
“刚开始拆违的时候,没人同意,你要拆他家厨房,他能干吗?”社区工作者这样告诉记者。但拆着、改着、变着,居民的思想和态度也慢慢起了变化。院里,一户居民家正在叮叮当当进行装修。“院子改造后,成了西城区‘最美院落’,这么美的院,我的房子不往外租了,重新装修一下我搬回来自己住!”
在采访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但说到底,更是民心工程。只有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听民声、访民意、体民情、解民忧,将“民生优先”融入每一处治理提升细节中,才能延续历史风貌、留住百姓烟火、延续乡愁情怀,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张楠
流程编辑:u019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