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继绘画、文案之后,人工智能(AI)将触手伸向了音乐圈。“2023年爆火的歌声:AI孙燕姿。”在多个视频及音乐平台上,“AI孙燕姿”俨然成为流量密码,多个相关视频收获上百万播放量。“AI陈奕迅”“AI周杰伦”等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AI歌手让网友们看着新鲜,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法律底线和监管规范也再度引发行业热议。“应当仔细审视AI歌手的法律风险,尤其是著作权风险。”专家表示,目前业内已有专门针对AIGC的监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加速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生态格局。由于科技巨头的一系列布局和各种平台的开源,人工智能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人工智能诞生至今,从一般问题的研究向特殊领域不断深入,并逐渐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或许,最初开发人工智能是为了方便人类生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却可能损害人类的某些权益,比如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侵犯人类的尊严与隐私等,这必然引起专家学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思考和争辩。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技术滥用等安全问题也给人工智能的治理与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不过,我们从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审理中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创制,无论对立法、司法还是对行政管理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人工智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时,很多法律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因此,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信息系统,及时公布各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最新学术成果,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努力突破法律解释模拟、启发式程序、自然语言理解、价值推理模拟等方面的固有局限,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应划定出清晰的标准,为司法人员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法律应该明确研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具体案件中法律责任承担的清晰性。同时,还应建立维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合理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程序审查机制等。(吴学安)
关键词: